新闻中心

吉林省Best友好联合体2023-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验语文试题

发布日期:2024-04-02 21:04:54作者: 行业信息

  原标题:吉林省Best友好联合体2023-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验语文试题

  “姜还是老的老”“我上次听到这句话,还是在上次”……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,被人们戏称为“废话文学”。在信息获取和观点表达日益便捷的今天,这类对文本符号的二次改造与“语言玩梗”大行其道,不禁让人好奇,互联网语境下,“不好好讲话”的魔力究竟在哪儿?

  最初的“废话文学”,内含着人们戏谑、反讽与抵抗意味的阴阳怪气。过去“路遥车马慢”,信息承载量与传播速度都很低,寄信隔着万水千山,发短信要字斟句酌,人们恨不得一句话把所有事情讲完。互联网时代,看完某篇言辞空洞的文章,围观一个长达几分钟但内涵不超过两句话的无效视频,大家惊觉,原来互联网时代,早已不是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。出于对低信息增量内容的不满,人们开始用语言予以反击。这一届年轻人偏爱“躺平”,用消解无用信息的方式,就是用同样的“无意义”进行风险对冲。于是,“废话”式名言警句被改造出来,并活学活用于各类语境。

  “废话文学”的生产十分简便,把单位从分钟变成秒、用同义词西红柿替换番茄……实在不行,还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,把说过的句子再说一遍,“你说了两句话,一句是废话,另一句也是废话”。由此一来,“不好好说话”便演变成某种社交策略,“废话文学”在本身语义之外,逐渐衍生出各场景独有的意义和情绪表达。面对朋友空洞的长篇大论,一句“除了内容,你说得都挺好”,就能以戏谑的口吻表达出某种不满,含蓄中夹着杀伤力,对方也不会下不来台。

  有人在快乐之余不禁担心:“有话好好说,有理好好讲,当文本含义都被造梗和玩梗稀释,语言会不会变得空洞而浮躁?”相对于“绝绝子”等网络热词折射出的语言匮乏,“废话文学”的二次创作似乎更具有创造力,可“废话文学”信息密度很低,其本质也是另一类“无效信息”。适度玩梗怡情,奚落可以对抗空虚,但不分对象、场合地过度沉迷用此类文体表达自我,或许也容易被人评价“无聊”。真实的生活里,大家并不会在文书或者合同中用“废话梗”,也很少干扰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,网络站点平台上看似任性的“不好好讲话”,实则在“内卷”严重的当代社会,为情绪的宣泄与流动打开了一个出口,为平淡的生活增加调剂,“因为有趣,所以流行”。

  “无意义”信息并非完全无用,戏剧化地颠覆常态,在滑稽的反差感中吐槽与自嘲,也是当代的某种生活方式。当人们“不好好讲话”时,看似无意义的语句,或许存在本身就是意义。

  “但凡你这话有点道理,也不至于一点道理没有”“你一定行的,除非不行”……废话文学本无意占用公共资源,最近却走红了,占了很多热搜、流量、版面。作为网红句式,废话文学以讽刺和调侃的方式让人释放压力、缓解情绪,在对惯性思维的解构中呈现或无奈、或搞笑、或反讽的情绪,通过对原有文本的吸收、转化形成二次创作,实现对垃圾信息的反击,引发大家的共鸣,因此成功“出圈”。

  废话文学的戏剧效果来自预期的意外,尤其是通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的调侃,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例如当听到有人发表正确但没用的讲话时,就不禁想给个评价:“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。”这既是对“听君一席话,胜读十年书”的解构,更是对没营养的讲话的讽刺和调侃。“三人行,必有三人”对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的解构,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明月光”对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”的解构等,都通过惯常逻辑的断裂、语义鸿沟中的落差产生了戏剧效果。

  废话文学能火到“出圈”,主要是因为它兼具多种特性,适用多个人群,利于大众参与。理解废话文学的门槛在于,受众要明白废话文学是一个梗,而不是说话的人真就背错古诗词了。废话文学的代表性语句也分很多类别,有的属于自我重复,例如“一日不见,如隔一日”;有的属于自我矛盾,“据我所知,我一无所知”;有的则逻辑严谨,或单位转换,“十年磨一剑,五年磨半剑”,或语态转换,如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江南岸被春风绿”,或同义词转换,“不能说丝毫没有关系,只能说完全无关“。废话文学的“出圈”说明,等一个“包秋”响,结果“包袂”自己垮了,同样能给人带来快乐,还能引发广泛共鸣。这些当年给作文凑字数的车轱辘话如今有了流量,自然就能带来收入。看来如果废话连篇,也能收入翻番。

  废话文学源远流长,不是突然冒出来的,体大思精的《文心雕龙》中也有“因字而生句,积句而成章,积章而成篇”之言……

  废话文学也许还有帮助学生填满800字的考试作文和记日记的作用。当然,写作文与其依赖废话文学不如真正看几本书,文学的价值大多数表现在呈现生活的广度、思想的深度、信息的密度等方面,文字游戏并不是文学现象,把废话提高到文学的高度是对文学的碰瓷,虽然文学也是文字的艺术。当然,如果学生真写废话文学的句式了,也不必过度解读,这只是一种孩子觉得有趣的风尚,如果以后重新翻开今天的日记本,可能也是不错的回忆。只是如果过几天废话文学过气了,老师认为废话文学的句式是语病,给学生写的作文扣分可怎么办?

  (摘编自党云峰《废话文学:有线. 下列对材料相关联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  A. “废话文学”是一个造“梗”和玩“梗”的游戏,这是受众们理解“废话文学”的门槛。

  B. 通过惯常逻辑的断裂、语义鸿沟中的落差能够使废话文学的戏剧效果来自预期的意外,带来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。

  C. 废话文学兼具多种特性,适用多个人群,利于大众参与,所以废话文学能火到“出圈”,给人带来快乐,引发广泛共鸣。

  D. 出于对低信息增量内容的不满,人们用消解无用信息的方式来进行风险对冲,于是“废线. 根据材料内容,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( )

  A. “废话文学”信息密度很低,二次创作具有创造力,但其本质也是另一类“无效信息”,折射出了网络时代的语言匮乏。

  B. 有人借用鲁迅名言写出了废话文学的句子,体大思精的《文心雕龙》中也有“废话”之言,可见废话文学的源远流长。

  C. 最初的“废话文学”是人们对抗低信息量讯息的手段;到如今车轱辘话一旦有了流量也就成了别有用心者赚钱的工具。

  D. 学生时代的“废话文学”只是一种孩子觉得有趣的风尚,虽然文学也是文字的艺术,也是不错的回忆,不必过度解读。

  3. 下列选项中,与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江南岸被春风绿”属于“废话文学”同一构成种类的一项是( )

  4. 有人说“思路清晰、逻辑严密是一篇好的论说性文章十分重要的条件”,请据此简要说明材料一是一篇好文章的理由。

  5. 结合材料二,简要概括“废话文学”能够具有“不好好讲话”的魔力的原因。

  我遇见他总是在会议上,坐在一个角落里,很少说话,不到他发言的时候,两条腿抖个不停,仿佛在抽风,表情激动,蓄势待发,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。到他发言,总是很吃力的样子,手挥舞着,眼睛斜瞪,眼白放大,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,而水太深、太重,提不起来的样子,令人很担心,觉得他的话很重要。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、鸡毛蒜皮、小题大做、不得要领,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,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,荒度时间,被主持人中途打断。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,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,他有很多话要说,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。他在会议小休或者去洗手间的时候会突然爆发,哗啦啦地说起话来。他的口音非常奇怪,似乎躲在喉结这块岩石下面,原始的声音,没有一般受过发声训练的人的那种磁性,音箱感,自信。他的声音像非洲人说话,尖利刺耳而又嘶哑低沉,混杂着彼此矛盾的音质,一方面滔滔不绝,一方面又不愿意声张似的,因此听上去口齿不清,像是慢速穿过岩石即将到站的地铁。某个有着播音员嗓门的同事教育他,打开你的喉咙,把声音放出来,那人公鸡般的夸张地伸缩着嘴巴,“这样,这样!”他扬起脖子,跟着比划了几下,哑的,没声音出来,就放弃了。我从来就没在会议以外的场合见过他,我们总是一起开会,会议结束后分头离去,他总是最先离开会议室,因为坐在后面。

  我一向对那些在会议上不说话的人抱有好感,总觉得真理是在这些人的沉默里面,我们心有灵犀地相视而笑。我总是对每一个落日怀着好感,而对迈步中天、滔滔不绝的辉煌日头没有感觉,当太阳发言的时候,我总是躲得远远的,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。只有在冬天,在寒流之后,我才喜欢那头顶的太阳,它已经变得暖暖的,不是那么声色俱厉了。

  忽然有一天在灰色的大街上看见他,他正在金碧路的人行道上向东走去。这是我在国家会议之外第一次看到他。他走路的样子真像一位大师。灰色的象,缓慢地移动着,似乎喧哗的大街不过是一座安静的森林。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,神情茫然,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,显然已经灵魂出窍,神游物外了。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、看不出红灯的警告,茫然地走下人行道,在众目睽睽之下,穿过了车流,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。有的司机被这个人的傲慢激怒,愤怒地按着喇叭,他全然听不见,那么慢地移动着,就像一块石头驾着风飘在洪流之上。

  我有些不能肯定他就是我认识的那个坐在会议室后排的人,相貌是对的,但身体反映出来的气质、灵魂状态完全不是那个人。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,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。他像大师那样傲慢,重重地、缓慢地、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“一”,走掉了。落日那样消失在灰色大街的另一头,黑暗在后面簇拥着他。

  在另一次会议的时候,我再次遇见他,我想告诉他我在大街上看到的这一幕。但看着他愚钝、欲言又止、即将抽风的样子,我打消了这个念头,我不能肯定那个在大街上走过的大师,是否与他有关。我只是随便说起,我那天在金碧路看见你了。是的。他说,我最近经常走路去上班,从气象路开始,穿过金碧路,一直走到东方广场旁边的尚义街,大约要走四十分钟,这么走比坐车好多了,我已经瘦了不少。他满足地笑起来,这样的微笑,足以肯定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。

  A. 会场是“我”与“他”的连接点,文章由此切入描写“他”在会场的种种表现,再现了“他”对会议发言的期待、急切而又不被重视的窘迫之态。

  B. 在会议中,“他”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,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,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,荒度时间,被主持人中途打断。

  C. 写“他的声音像是非洲人在说话”、同事教“他”发音技巧,都为说明“他”奇怪的口音,是以调侃的方式写“他”的说话带给人的切身感受。

  D. 想“躲得远远的”“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”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,因不满发言者的“声色俱厉”“滔滔不绝”,而产生的厌恶和躲避心理。

  A. 本文通过比拟、夸张、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,并加以作者丰富的联想,生动地刻画了一位“大师”形象。

  B. 本文采用第三视角,以“我”贯穿全文,采用分叙的记叙顺序,通过“我”的所见所闻反映了“大师”独特的人物性格与特点。

  C. 通过比喻,写他如同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缓慢地移动,生动地描绘了大师走路的姿态,使他看起来“真像一位大师”。

  D. 文章叙写“大师”在会场内外迥然不同的表现,看似不合情理却又合乎常理,其中蕴含着作者关于会议对人的压制的忧虑和反思,这是文章的深刻之处。

  9. 文章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“抽风”“深井里面提水”之类的词句,描述“他”的形象,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?

  宋人以兵车百乘、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。半入,华元逃归,立于门外,告而入。见叔牂,曰:“子之马然也。”对曰:“非马也,其人也。”既合而来奔。

  ,巡功。城者讴曰:“睅其目,皤其腹,弃甲而复。于思于思,弃甲复来。”使其

  谓之曰:“牛则有皮,犀兕尚多,弃甲则那?”役人曰:“从其有皮,丹漆若何?”华元曰:“去之,夫其口众我寡。”秦师伐晋,以报崇也,遂围焦。夏,晋赵盾救焦,遂自阴地,及诸侯之师侵郑,以报大棘之役。楚斗椒救郑,曰:“能欲诸侯而恶其难乎?”遂次于郑以待晋师。赵盾曰:“彼宗竟于楚,殆将毙矣。姑益其疾。”乃去之。

  ;宰夫肠熊踏不熟,杀之,置诸舂,使妇人载以过朝。赵盾、士季见其手,问其故,而患之。将谏,士季曰:“谏而不入,则莫之继也。会请先,不入则子继之。”三进,及溜,而后视之。曰:“吾知所过矣,将改之。”稽首而对曰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《

  》曰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’夫如是,则能补过者鲜矣。君能有终,则社稷之固也,岂唯群臣赖之?又曰:‘衮职有阙,惟仲山甫补之。’能补过也。君能补过,兖不废矣。”犹不改。宣子骤谏,公患之,使锄麑贼之。晨往,寝门辟矣,盛服将朝,尚早,坐而假寐。麑退,叹而言曰:“不忘恭敬,民之主也。贼民之主,不忠。弃君之命,不信。有一于此,不如死也。”触槐而死。(节选自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,有删改)10.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,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。

  A. “华元为植”的“植”名词用作动词,与《项脊轩志》中“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”的“植”字用法相同。

  B. 骖乘是古代乘车陪坐在右边的人,又称为“车右”,地位最高的人坐在左边,居中的是御者。

  C. 诗即《诗经》,在内容上分为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三个部分,本文中的句子语出自《诗经·大雅》。

  D. “贼民之主”的“贼”意为杀害,与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“忍能对面为盗贼”的“贼”字意义不同。

  A. 宋国想要赎取华元,车马仅送去一半,华元就了逃回来,进城后见到了他的车夫,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。

  B. 华元在巡视工作时受人嘲讽,华元让骖乘反驳筑城的人,面对役夫的怨愤,华元却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。

  C. 秦国攻打晋国,赵盾认为,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,很快就要完了,应加重他们的弊病,最终离开了郑国。

  D. 士会对晋灵公做事感到很担心,三次前去劝谏,晋灵公尽管在口头上说要改错,但在行动上还是不改正。

  14. 士会曾三次劝谏晋灵公,其劝谏的话语具有极强的说服力,请据此简要概括士会劝谏语言的巧妙之处。

  【注】①蘋风:宋玉《风赋》:“夫风生于地,起于青菀之末。”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。

  A. 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,全诗构思精巧,景美情浓,诗人有意识地运用新图片声调和句法,描写了一幅夏日的风雨晴晦图。

  B. 首联统摄全局,极其精彩,飘浮的云朵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你来我往,似乎在把阴晴酝酿,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闲适之情。

  C. 颔联具体描写“山行”的经历和感受,微雨轻敲荷叶洒湿了衣裳,和风吹拂着衣袖带来清凉,构成了雨中的山行之景。

  D. 尾联运用拟人手法,经过雨洗的“山色”受阳光照耀,变得明净秀丽,虽不言语,但却使人醉意全消,更加神清气爽。

  16. 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,此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的生动、传神,请你指出这两个字,并作出简要赏析。

  (1)温庭筠在《菩萨蛮·小山重叠金明灭》中写主人公慢慢地打扮梳洗,体现了惆怅倦怠之情态的两句是: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。

  (2)古诗文中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,如《李凭箜篌引》中的“____________”和《赤壁赋》中的“____________”,都是通过蛟龙起舞的画面来表现的。

  (3)假如你是李华,你的朋友即将前往西南地区的大学学习,你可选择诗句“____________,____________”来表现山中景色的魅力。

  在最炎热的日子里,当皮肤晒红并且脱皮时,我想到了蝉的羽翼,薄薄的。夜间从稻田的田埂上走过时,此起彼伏的蛙声不仅不让你烦躁,你还会因此安静下来。戛然而止的蛙声便呼应着你呼吸的只剩下水渠潺潺的流水声。这样一个时间段,你去体会月光如洗,你甚至会看到从水渠跳到田埂上的青蛙的眼睛。

  只有在蛙声响起时,①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沉烽静柝,②寂静到你听到月光摩擦稻叶的声音。③如果你觉得这世界是如此安静,④内心也应该有一种窒息的感觉。⑤在过于喧闹的白天变成了夜晚之后,⑥你才可能屏蔽其他声音。⑦悄无声息的事物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。⑧读书是听另一种无声的声音,⑨写作是在纸上发出自己的声音。⑩写作也是树枝上的蝉鸣、更是池塘里蛙声。

  我在黑暗中沉没,或者说黑暗沉浸到我的肢体中。我在轰鸣中第一次感觉到黑色的速度。在隧道的一两分钟,车厢迅疾安静,似乎只有沉默才能抵消黑暗的力量。当你看到隧道口的光亮时,车厢又一如既往地喧嚣。我第一次有了写诗的欲望。这样一个时间段,我知道声音在速度上可以压过色彩。

  18.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或标点符号使用有误,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,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,逻辑严密,不得改变原意。

  19.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,请改为4个较短的语句,可少量增删词语,语言流畅,不得改变原意。

  醋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调味品,有人吃饭顿顿不离醋,有的人甚至还能直接喝。人类祖先因发现了植物的汁液中有会发酵的乙酸,从而制作出醋。到19世纪就有了一种或多种含淀粉、糖等物料经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形成乙酸制作醋的方法。过程是利用食用酒精的发酵,使淀粉得到分解而糖化再转化成乙醇,再在特选菌种——醋酸菌的作用下,A________,从而得到这一风味繁复的液体酸性调味品。

  生活中有部分人群把醋视为保健品来追捧,但食物中含有大量食醋,会对口腔的黏膜、食道产生一定的影响,引起炎症和溃疡,也会改变胃液的pH值,对胃粘膜造成损伤,从而引起胃痛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引发急性胃炎。而限制高钠饮食的患者摄入大量食醋,会导致钠的摄入过量,对控制血压十分不利。由此可见,顿顿“醋味十足”确实对身心健康有害。

  吃醋时,我们要看清酸度、钠、糖等成分,B________:如陈醋色浓酸味重,一般适合做酸辣汤、醋烧鱼等;香醋酸度适中,适合当吃螃蟹、虾时的蘸料;白醋通常是用食用酒精发酵而成,很适合凉拌食物和西餐……另外,食醋中含有钠,加醋的食物烹饪,一定要减少食盐的量。有些醋还会加糖,同样需要注意。

  20. 请针对上述各段内容,各写一个疑问句,并使这三个疑问句在内容上形成递进结构,每句不超过12个字。

  21.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,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,内容贴切,逻辑严密,每处不超过10个字。

  我想起一位种水果的明堂表哥,他曾对我说:“我们人自以为聪明,其实比鸟雀还笨,甚至比虫还笨。那些没有喷农药的水果,外表虽然丑一点,虫鸟都爱吃;那些喷了农药的水果,外表虽美,虫鸟都不会吃,知道吃了也不健康。”

  明堂表哥种的水果都不用农药,在每一个果园里,他总会留下一棵树给虫鸟吃。他常说:“虫鸟真是聪明呀!它们都会从熟的开始吃,所以整年水果不会断,不像一些偷水果的人,连生熟都分不清。”

  要求:结合材料,自选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  1. C【解析】“所以……给人带来快乐,引发广泛共鸣”错。强加因果,材料二“废话文学能火到‘出圈’,主要是因为它兼具多种特性,适用多个人群,利于大众参与”,“给人带来快乐,还能引发广泛共鸣”不是“废话文学兼具多种特性,适用多个人群,利于大众参与”造成的。材料二有“废话文学以讽刺和调侃的方式让人释放压力、缓解情绪,在对惯性思维的解构中呈现或无奈、或搞笑、或反讽的情绪,通过对原有文本的吸收、转化形成二次创作,实现对垃圾信息的反击,引发大家的共鸣”,这是引发共鸣的原因。

  2. D【解析】A.“二次创作具有创造力”错,曲解文意,原文为“废话文学”的二次创作似乎更具有创造力;“折射出了网络时代的语言匮乏”错,推断错误,材料一原文“相对于‘绝绝子’等网络热词折射出的语言匮乏,‘废话文学’的二次创作似乎更具有创造力,可‘废话文学’信息密度很低,其本质也是另一类‘无效信息’”,“废话文学”的二次创作似乎更具有创造力,而不是折射出网络时代的语言匮乏。B.“可见废话文学的源远流长”错。曲解文意,材料一“‘废话文学’的生产十分简便……实在不行,还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,把说过的句子再说一遍,‘你说了两句话,一句是废话,另一句也是废话’。由此一来,‘不好好说话’便演变成某种社交策略”借用鲁迅名言写出了废话文学的句子,是为说明“废话文学”的生产十分简便,并可作为社交策略,不能体现废话文学源远流长。C.“就成了别有用心者赚钱的工具”错。说法绝对,材料一“这些当年给作文凑字数的车轱辘话如今有了流量,自然就能带来收入。看来如果废话连篇,也能收入翻番”,这车轱辘话有了流量就能带来收入,也能收入翻番,但文中的“收入翻番”不代表成为别有用心者赚钱的工具。

  3. B【解析】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江南岸被春风绿”构成种类:前一句是主动句,后一句是被动句,是语态转换。A.是自我重复。B.是语态转换。C.是自我重复。D.是同义词转换。

  4. 首先,通过举例,说明什么是“废话文学”,指出其性质;接着,从“废话文学”产生的原因、生产方式、社会影响等角度,运用层进式结构加以阐述;最后,指出了“废话文学”看似“不好好说话”的语句,或许存在本身就是意义,总结全文,使文章逻辑严密,条理清晰。

  【解析】材料一共有五个自然段,第一段中,“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,被人们戏称为‘废话文学’”,提出什么是“废话文学”;“这类对文本符号的二次改造与‘语言玩梗’大行其道”,指出“废话文学”的性质。

  第二段,通过过去的“路遥车马慢”对字句的斟酌和互联网时代言辞空洞的文章的对比揭示“废话文学”产生的原因。

  第三段,根据首句“‘废话文学’的生产十分简便,把单位从分钟变成秒、用同义词西红柿替换番茄”可知主要写“废话文学”的生产方式。

  第四段,“有人在快乐之余不禁担心:‘有话好好说,有理好好讲,当文本含义都被造梗和玩梗稀释,语言会不会变得空洞而浮躁?’”“真实的生活里,大家并不会在文书或者合同中用‘废话梗’,也很少干扰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,网络站点平台上看似任性的‘不好好讲话’,实则在‘内卷’严重的当代社会,为情绪的宣泄与流动打开了一个出口,为平淡的生活增加调剂,‘因为有趣,所以流行’”,阅读这段可知阐述的是“废话文学”的利好方面。

  第五段,总结上文,明确观点认识,表达对“废话文学”的认可,存在即合理,并非无益处,“‘无意义’信息并非完全无用,戏剧化地颠覆常态,在滑稽的反差感中吐槽与自嘲,也是当代的某种生活方式。当人们‘不好好讲话’时,看似无意义的语句,或许存在本身就是意义”,主要写“废话文学”。

  所以,可以将材料一分成三部分:第一段为第一部分,通过举例,说明什么是“废话文学”,指出其性质;中间三段为第二部分,从“废话文学”产生的原因、生产方式、社会影响等角度,运用层进式结构加以阐述;最后一段为第三部分,指出了“废话文学”看似“不好好说话”的语句,或许存在本身就是意义,总结全文。

  5. ①“废话文学”能释放压力、带来快乐。②“废话文学”适用面广,利于大众参与。③“废话文学”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。

  【解析】由材料二第一段中“作为网红句式,废话文学以讽刺和调侃的方式让人释放压力、缓解情绪”可知,“废话文学”能释放压力、带来快乐,是“废话文学”能够具有“不好好讲话”的魔力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由材料二第三段中“废话文学能火到‘出圈’,主要是因为它兼具多种特性,适用多个人群,利于大众参与”可知,“废话文学”适用面广,利于大众参与,是“废话文学”能够具有“不好好讲话”的魔力又一个原因。

  由第四段中“废话文学源远流长,不是突然冒出来的”可知,“废话文学”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,也是“废话文学”能够具有“不好好讲话”的魔力的原因之一。

  6. D【解析】“是会议上很少发言的人们”错误。第二段原文“我总是躲得远远的,钻到世界的阴影堆里”可知是“我”。

  7. B【解析】“本文采用第三视角”错误。以“我”贯穿全文,可知采用了第一视角。

  8. ①指看似傲慢、超然物外,实则不守规矩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。在喧哗的大街上,“他”全然看不见红灯的警告、听不见车流的嘈杂,神游物外地缓慢穿过车流。②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,实则语焉不详、没有水平的人。在会议中,“他”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,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,浪费时间。

  【解析】由文意可知,文中的“大师”代表一类人,在文中找到其具体的行事方式,然后概括性格特征即可。

  根据文中的内容第三段“这个人听不见汽车队列的嘈杂、看不出红灯的警告,茫然地走下人行道,在众目睽睽之下,穿过了车流,他那置身度外的神情就像盲人聋人。”可知指看似傲慢、超然物外,实则不守规矩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。

  根据原文第一段“……令人很担心,觉得他的话很重要。但他最后说出来的总是语焉不详、鸡毛蒜皮、小题大做、不得要领,会议讨论南极洲是否会融化的重大问题,他却说小区里面没有花园也是不对的,荒度时间,被主持人中途打断。”“”

  原文第四段“他像大师那样傲慢,重重地、缓慢地、抱着老子所说的那种‘一’,走掉了”可知他指看似能在会议中表达重要观点,实则语焉不详、没有水平的人。在会议中,“他”急切渴望掌握话语权,但发言却往往不得要领,浪费时间。

  9. ①用即将“抽风”、仿佛“抽风”写“他”渴望发言的急切之态,意在与会场外的气定神闲、置身度外形成反差,突出“他”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。②用提不起来的“深井的水”写“他”发言的吃力的样子,与“他”发言的急迫形成反差,表现“他”的真实水平。③在反差中,表面在写“大师”的真实样子,实则表达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。

  【解析】首先是根据文中的内容,“仿佛在抽风,表情激动,蓄势待发,搞得坐在他旁边的人也很紧张”“到他发言,总是很吃力的样子,手挥舞着,眼睛斜瞪,眼白放大,仿佛正从一口深井里面提水,而水太深、太重,提不起来的样子”和“大多数时候他保持沉默,极力控制着由于渴望发言而即将抽风的种种症状,他有很多话要说,但坚强地自我克制住了”“他身体里面装着一块石头,神情茫然,看着一切而不是某一点,显然已经灵魂出窍,神游物外了”形成反差,突出“他”在会场中的反常表现,表现“他”的真实水平。

  然后根据倒数第二段“难道这就是他沉默着的部分,那桶总是被会议压制着的永远打不起来的深井中的水”分析真正的意图是写会议对人性的压制和制约。

  10. BEG【解析】句意:晋灵公做事不合为君之道,重重地收税用来彩画墙壁,从高台上用弹九打人而看他们躲避弹九的形状。

  “君”,名词作动词,(做事)符合为君之道,“灵公不君”是主谓结构,中间不断开,其后断开,故B处断开;

  “厚敛”是偏正结构,中间不断开;“以”,连词,表目的关系,“雕墙”是“厚敛”的目的,“厚敛以雕墙”中间不断开,其后断开,故E处断开;

  “弹人”是动宾短语,中间不断开,“从台上弹人”是偏正结构,其前省略主语“晋灵公”,句意完整,其后断开其后断开,故G处断开。

  11. A【解析】A.错误。名词用作动词,“主持”;动词,种植。句意:由华元主持。/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。B.正确。C.正确。D.正确。杀害;忍心。句意:刺杀百姓的主人。/竟忍心这样当面做“贼”。

  12. A【解析】“并且一起逃到了鲁国”错。原文“既合而来奔”,是羊斟回答完逃到了鲁国,不是一起逃到了鲁国。

  13. (1)你劝谏如果听不进去,就没有人继续劝谏了。请让士会先去,不听,你再接着劝谏。

  【解析】(1)“而”,表假设,如果;“则莫之继也”,宾语前置句,正常语序为“则莫继之也”;“入”,采纳;“继”,接着。

  (2)“则社稷之固也”,为判断句;“社稷”,国家;“固”,形容词作名词,保障。

  14. ①首先,直接指出“有错能改是最好的事情”这一道理。②然后,引用《诗经》之言,通过充分的理由说明弥补过错的重要性。③最后,假设论证,说明弥补过失所带来的结果。

  【解析】①原文“稽首而对曰:‘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’,士会叩头对君主说:“一个人谁没有错,有了过错能够改正,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”,这是直接指出“有错能改是最好的事情”这一道理。

  ②原文“《诗》曰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’夫如是,则能补过者鲜矣。君能有终,则社稷之固也,岂唯群臣赖之?又曰:‘衮职有阙,惟仲山甫补之。’能补过也”,士会两次引用《诗》中的话劝说君主,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很少,君王能够弥补错误,有好的结果,是国家的保障。这是引用论证,通过充分的理由说明弥补过错的重要性。

  ③原文“君能补过,兖不废矣”,士会还说,如果君王能够弥补错误,礼服就不会丢弃了。这是假设论证,说明弥补过失所带来的结果。

  宋国人打算用一百辆兵车和四百匹毛色漂亮的战马,从郑国赎回华元。没曾想在去郑国的路上,就见到华元自己已经逃出来了。华元站在城门外,告诉守门人自己的身份,然后进了城。见到车夫羊斟说:“是你的马不听从你的使唤才会这样的吧?”羊斟回答说:“不是马的缘故,是我自己的主意。”说完就逃到鲁国去了。

  宋国加固城墙,由华元主持,他到工地上去巡视。听到筑城的工人正在唱打夯歌:“瞪着大眼睛,挺着大肚子,丢了皮甲往回走。浓密的胡子长满腮,丢盔卸甲逃回来。”华元让他的骖乘对工人们说:“牛儿都有皮,犀牛还有很多,丢了皮甲又算得了什么?”工人们又说:“就算犀牛兕牛都很多,又到哪里找红漆呢?”华元说:“我们走吧!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说不过他们的。”

  秦国军队攻打晋国,以报复晋军侵入崇地的那次战役,因此而包围焦地。夏季,晋国赵盾救援焦地,于是从阴地会同诸侯的军队袭击郑国,以报复郑国攻打大棘的那次战役。楚国斗椒救援郑国,说:“难道想得到诸侯的拥护,而又害怕困难吗?”楚军就驻扎在郑国,等待晋军。赵盾说:“他那个宗族在楚国争权夺利,差不多要完了。暂且让他加重弊病。”于是就离开郑国。

  晋灵公做事不合为君之道,重重地收税用来彩画墙壁,从高台上用弹九打人而看他们躲避弹九的形状。有一次,厨子烧煮熊掌不熟,灵公杀死他,放在畚箕里,让女人用头顶着走过朝廷。赵盾和士会看到死人的手,问起杀人的缘故,感到担心。正准备进谏,士会对赵盾说:“你劝谏如果听不进去,就没有人继续劝谏了。请让士会先去,不听,你再接着劝谏。”士会前去三次,到达屋檐下,晋灵公才转眼看他,说:“我知道错了,打算改正。”士会叩头回答说:“一个人谁没有错,有了过错能够改正,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事情了。《诗》说:‘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始,很少能有个好结果。’如果像这样,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就很少了。君王能够有好结果,那就是国家的保障了,岂只仅仅臣下们依靠它。《诗》又说:‘周宣王有了过失,只有仲山甫来弥补。’这说的是能够弥补错误。君王能够弥补错误,礼服就不会丢弃了。”晋灵公尽管口头上说要改错,行动上还是不改正。赵盾屡次进谏,晋灵公很讨厌,派遣锄麂去刺杀他。一天清早,赵盾的卧室门已经打开了,穿得整整齐齐,准备入朝。时间还早,赵盾正坐着打瞌睡。锄麂退出来,叹气说:“不忘记恭敬,真是百姓的主人。刺杀百姓的主人,就是不忠;放弃国君的使命,就是不信。两件事情有了一件,不如死了好。”撞在槐树上死去了。

  15. B【解析】“表现了作者内心的闲适之情”说法有误。首联写天气,意思是浮云在万里澄碧的晴空上来往飘荡,似乎在把天气的阴晴酝酿。飘浮的云朵在碧空里你来我往,忙于“议”,“议”什么?“议”究竟是“阴”好,还是“晴”好。“议”的结果怎么样,作者也没有说。可见这里作者只是单纯地写景,并没有在其中体现自己内心的闲适之情。

  16. 这两个字是“喧”和“狎”。“喧”为“喧闹、喧哗”的意思,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出对“日出”的喜悦。“狎”是“亲热、游戏”之意,雨霁天晴,波平如镜,鸥鸟尽情嬉戏。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玩乐的情景,写出了它们的喜悦之情。

  【解析】颈联写“晴”。喜鹊厌湿喜干,又称为“干鹊”,雨过天晴,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。诗人抓住这一特点,“喧”字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“日出”的喜悦──既是鹊的喜悦,也是人的喜悦。荷雨湿衣,虽然暂时带来爽意,但如果继续下,没完没了,“山行”者就不会很愉快;所以诗人继而写雨停日出,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。所以,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。诗人写鹊“喧”,充分传达了自己的心声。“鸥性狎波平”句写波平如镜,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。鸥,生水,如今雨霁风和,“波平”如镜,鸥自然尽情玩乐。所以这里用“狎”字,就充分表现了鸥鸟对水的亲热,以及戏水的愉悦之情。

  17. (1)懒起画蛾眉,弄妆梳洗迟 (2)老鱼跳波瘦蛟舞 舞幽壑之潜蛟 (3)连峰去天不盈尺,枯松倒挂倚绝壁/飞湍瀑流争喧豗,砯崖转石万壑雷/熊咆龙吟殷岩泉,栗深林兮惊层巅

  18. 语句①改为:你才知道之前是如何的万籁俱寂;语句③改为:即使你觉得这世界是如此安静时;语句⑩改为:写作也是树枝上的蝉鸣,更是池塘里蛙声。

  【解析】①“沉烽静柝”:烽火熄灭,柝声寂静;比喻边疆无战事。此处望文生义,应修改成“万籁俱寂”。

  ③搭配不当,根据后文“内心也应该有一种窒息的感觉”可知,此处“你觉得这世界是如此安静”与后文应形成假设关系,故应将“如果”改成“即使”。⑩顿号一般用来表示词语并列,而“也是树枝上的蝉鸣”“更是池塘里蛙声”是句子递进关系,应改成逗号。

  19. 蛙声戛然而止,只剩下水渠的流水声,流水发出潺潺的声音,流水声呼应着你的呼吸。

  【解析】画线句中,主语是“蛙声”,“戛然而止的”修饰主语,“便呼应着”是谓语动词,而“流水声”则是句子的宾语,“你呼吸的只剩下水渠潺潺的”则是宾语的修饰成分。因此,将长句改写成短句,可分别将“蛙声”“流水声”作为不同分句的主语,将原先的修饰定语成分,转换成新的主谓宾结构。

  故句子可修改为:蛙声戛然而止,只剩下水渠的流水声,流水发出潺潺的声音,流水声呼应着你的呼吸。

  【解析】第一段,根据原文主体部分中的“人类祖先因发现了植物的汁液中有会发酵的乙酸……过程是利用食用酒精的发酵……从而得到这一风味繁复的液体酸性调味品”可知,这段话重点描述醋的起源与制作的步骤。因此,用疑问句表述,可以填“醋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?”

  第二段,根据原文内容与最后一句总结语句“由此可见,顿顿‘醋味十足’确实对身心健康有害”可知,该段重在说明食醋要适当,喝多了会有坏处。因此,用疑问句加以表述可以是“醋喝多了有坏处吗?”

  第三段说明食醋过量的坏处,因此,在第三段,作者就通过“吃醋时,我们要看清酸度、钠、糖等成分”“加醋的食物烹饪,一定要减少食盐的量”“有些醋还会加糖,同样必须要格外注意”等进一步说明我们该学会正确吃醋。因此,转换成疑问句应当是“怎样正确吃醋?”

  【解析】第一空,根据前文“人类祖先因发现了植物的汁液中有会发酵的乙酸,从而制作出醋”可知,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,而填空处前文讲的是“使淀粉得到分解而糖化再转化成乙醇”,并未出现乙酸,故此处缺失的应是乙醇转化成乙酸的过程,故可填“将乙醇转化成乙酸”。

  第二空,前文点出“我们要看清酸度、钠、糖等成分”,而后文的例子中“陈醋色浓酸味重”“香醋酸度适中”“白醋通常是用食用酒精发酵而成”展现的正是它们在成分上的区别。此外,“一般适合做酸辣汤、醋烧鱼等”“适合当吃螃蟹、虾时的蘸料”“很适合凉拌食物和西餐”介绍的则是各种不同食醋在烹调食用目的上的区别,故可填“根据口味各取所需”。

  材料选自林清玄的作品《软枝杨桃》。材料所选的两段文字,借助明堂表哥种水果的农学“哲理”,寄寓了对我们人生的启示。比如,第一段中,那些虫鸟爱吃的水果,虽然外表看似丑陋,内里却甜美无比,而且没有农药剧毒;而那些外表好看的水果,仅只是看着好看,却并没有美味、健康的实质。可见,我们大家可以注重事物的表相,更要关注事物的内在。第二段中,明堂表哥对虫鸟的赞美——它们能分清生熟,从熟的水果开始吃,而把生的留到最后。这样源源不断一直有水果吃,也体现了虫鸟的眼光长远。材料中那些偷水果的人,实际上并不一定真是生熟都分不清楚,而是贪得无厌,从不会留有余地。由此可见,不管是看重外表还是内在,抑或是否为自己留有余地,材料想要说明的,都是对某些人的短视近利的批判。

  因此,在写作时,必须要注意能从材料中种植水果的生活现象,联想到更加深层的感悟。对此,可以分别从材料两段中的不同信息展开,或是重点论述不能只看表面的不止是杨桃,对待任何事物、任何人,都不能只看表面,更重要的是看清本质。只有看清了人的本质,才算是看透了一个人。内在的美好远胜于外表的华丽,一个人的修养重在内心。或是说明人要有长远眼光,不能只注重当下利益。此外,也可以综合二者,批判某些人短视近利的愚昧,从而说明怎样才是真正长远的眼光。

  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