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5岁女童调座椅误压死弟弟后续:车内细节曝光网友一语点透本质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16:35:28作者: 行业信息

  上海这起家庭悲剧真是给全国人民都提了一个醒,车内不是绝对安全的地方,家长的侥幸心理才是罪魁祸首。

  官方报道中将更详细的车内细节讲了一遍,看完之后真是看的人牙根紧咬,这样不负责的家长还要把责任都归给车企,网友更是一句话讲出这对父母的小心思。

  哪家人没把车当成过孩子的第二个家?铁皮壳子一关,外头风雨再大也与我无关,车里就是最安全的地方,在一部分人眼里,它不只是代步工具,更是移动的摇篮、临时的餐厅、孩子的秘密乐园。

  我们总觉得车里面绝不会发生意外,没人能伤害到娃,直到上海这一家子的事传开,我们才发现想的有点太天真了,原来这最“安全”的地方,也藏着意想不到的危险,去年5月,这一家人寻常的出门,车里坐着妻子,五岁的女儿,两岁的儿子。

  半小时后,那两岁的孩子却在车里没了呼吸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是那么的诡异,妈妈和女儿在第二排,最小的儿子独自一人在第三排安静地玩着手机,不知何时,五岁的姐姐拨弄了第二排座椅的调节按钮,靠背缓缓放倒,像一把无情的大钳,死死卡住了弟弟的头部。

  等到大人发现,一切都晚了,痛失爱子,悲愤欲绝的父母将一腔怨气尽数撒向汽车厂家,一直诉状将汽车厂家给告了,索赔两百万,理由就是他们车的设计有问题,没有自动感应和回弹,压到东西也不会停,车上甚至连醒目的警示标识都没有。

  听起来好像也合情合理,我们活在这个年代,习惯了科技带来的便捷和安全,车窗防夹手、倒车有雷达影像,怎么一张座椅就如此“迟钝”呢?然而判决书下来,孩子的父母傻眼了,驳回了全部诉求。

  这消息一传出来,网上也炸开了锅,纷纷觉得这不合理,但其实静下心来细想一下,把责任都归咎在车企身上真的合理吗?这场悲剧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?它真的是汽车设计问题产生的意外吗?

  两岁的孩子在单独坐在一排这本身就不符合常理,或者说家长根本就没有安全意识,这么点的孩子不应该坐在“安全座椅”位置上吗?两岁多的孩子身子骨还没长开,成人座椅上的安全带非但不能保护,反而可能勒到脖子,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。

  安全座椅才能将孩子牢牢固定住,如果当时那个小男孩被妥帖地固定在座椅里,就算他姐姐把前排座椅放成平躺也根本碰不到他,家长们常常有无数借口来逃避责任,觉得“就一小段路,抱一下没事”、“孩子哭闹不肯坐,实在没办法”、“我车技好,开得慢”。

  用一百种侥幸去赌那万分之一的意外,可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,这万分之一就是百分之百的毁灭,这起事故血淋淋地告诉我们儿童安全座椅不单是为了应对剧烈碰撞,更是为了在这狭小密闭的车内空间里给孩子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。

  而且还有一点很值得人们怀疑,那就是事发到孩子离世的时间,整整半个小时!妈妈坐在第二排,离两个孩子那么近,为什么就没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异常?我倒不是想把责任全都归结在孩子母亲身上,但按常理来讲是不是应该时不时看看一个还未记事的孩子。

  一个电子设备屏幕、一段导航语音、甚或片刻的放空,都可能会让我们暂时忘记身在何处,但孩子毕竟还小,一个不小心谁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意外,总以为孩子在后排安安静静玩手机就万无一失了,却没想过孩子会陷入意想不到的危险当中。

  汽车终究是一台复杂的机器,不是自带保姆看护的儿童房,父母的眼睛本就不应该长时间离开孩子,这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孩子的安全,每一次回头、每一次确认、每一次听到异常动静的警觉都可能避开危险。

  父母指责车企到显得有些不讲道理了,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,可能他们考虑的是“花了钱就得保证万无一失”,但技术并不是万能的,我们总是希望汽车越来越智能,能预判所有危险,能纠正所有的人为失误。

  车企当然有责任不断的提高产品的安全性,也许未来所有汽车座椅都会标配压力感应和防夹功能,就像电梯门一样,但技术永远有其边界,安全标准也永远是滞后的,在现行的法规和技术条件下,那台车的座椅是合格的,用户手册里也白纸黑字写着儿童乘车的警告。

  产品责任不能成为监护失职的“挡箭牌”,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台机器上这本身就是最大的不负责任,再智能的汽车也读不懂一个五岁孩子的好奇心,也算不出一个两岁孩子的脆弱,方向盘握在家长手里,孩子的安危更应该系在家长的心上。

  而网友的一句评论更像是说出了这对父母的心声,“自己犯的错误要别人买单”,仔细想一想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,他们意识不到问题的关键在自己5岁的女儿身上吗?还是他们意识不到是自己作为父母的失责?

  都是成年人了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,也能明白谁应该对这件事负责,但是这俩人偏偏要把车企告上法庭,还开出一个200万的价格,是不是抱着“能赔多少赔多少”的想法呢?这起案件中,儿童安全问题最主要的责任方是父母而不是车企。

  悲剧的发生,往往不是因为一个巨大的、突如其来的错误,而是一连串微小疏忽的叠加,安全座椅的缺失、片刻的精力分散、对机器的过度信任、对孩子行为的错误预判,每一个环节只要有一个能被修正,孩子都不可能会出现意外。

  世上没有后悔药,我们也无法让时光倒流,我们能做的只有将他人的血泪教训,牢牢刻在自己心上,下一次当我们把孩子放进车里时,请一定记得多花点时间把他牢牢固定在安全座椅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