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aiyun下载平台

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2025年实施的重大意义

发布日期:2025-04-26 13:09:44作者: 工程概算的编制与审核

  随着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加剧和能源资源紧张,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。2025年10月1日即将实施的深圳市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SJG 44-2025),不仅是建筑行业技术升级的重要里程碑,更是国家“双碳”目标落地、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社会福祉提升的关键举措。本文从国家现状、经济和社会需求三方面,分析其深远意义。

  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0%以上,公共建筑因其体量大、用能集中,成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。当前,国家正全力推进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,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升级直接呼应了这一战略需求。新标准通过严控围护结构热工性能、提升设备能效、强制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应用(如太阳能、空气源热泵),将大幅度降低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与碳排放,为城市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。

  新标准与《建筑节能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通用规范》(GB 55015)无缝衔接,进一步细化地方性要求。例如,要求新建公共建筑碳排放强度较2016年标准降低40%,并明确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率分层级指标(如建筑高度≤24m时利用率≥15%)。这不仅填补了区域标准的空白,更推动了国家节能法规的精准落地。

  新标准对高效空调系统、智能控制技术、光伏一体化设计等提出明确要求,倒逼传统建筑行业向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。例如,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要求提升至5.0~5.5(表5.2.11),将推动冷水机组、变频水泵等高能效设备的市场需求,促进节能研发技术与产业化应用。

  公共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,运营能耗占比高达70%~80%。新标准通过优化设计(如自然通风、遮阳措施)和设备能效提升,可显著减少电费支出。以深圳某5A级写字楼为例,采用新标准后预计年节能率提升15%~20%,经济效益显著。

  标准中要求大型公共建筑接入能源管理系统并预留虚拟电厂接口,为碳交易、绿色信贷等金融工具的应用提供数据基础。未来,节能表现优异的建筑可通过碳配额交易获取额外收益,形成“节能-收益”良性循环。

  新标准不仅关注节能,更通过噪声控制、新风量优化等措施提升舒适性。例如,5.1.7条要求空调室外机避免气流干扰,降低设备正常运行噪声;4.3.3条强化外窗气密性(10层以上建筑需达7级),减少外部噪声渗透。这些措施将显著改善办公、医疗、教育等场所的声环境,提升用户健康体验。

  随着环保意识增强,社会对绿色建筑的需求日益迫切。新标准要求公共建筑设置光伏系统、雨水回收设施,并推广导光装置等天然采光技术,使节能与美观、功能深层次地融合。例如,酒店、医院等热水需求稳定的建筑优先采用太阳能系统(8.1.1条),既降低能耗,又塑造绿色形象,增强公众认同感。

  深圳作为超大城市,公共建筑密集,热岛效应突出。新标准通过限制窗墙比、强制遮阳设计、推广屋顶绿化(4.3.5条)等措施,有效缓解热岛效应,改善微气候。同时,电动汽车充电设施(6.2.8条)、智能照明控制(6.4.8条)等规定,助力智慧城市建设,提升城市韧性。

  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》(SJG 44-2025)的实施,是国家意志、经济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共同选择。它不仅为建筑行业划定了绿色发展的技术底线,更通过系统性创新推动城市从“高能耗扩张”向“高质量共生”转变。未来,随着标准的全面落实,公共建筑将成为节能减排的主力军、绿色技术的试验场和美好生活的承载者,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可持续发展的“深圳样本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